眾籌咖啡如何贏利?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發布時間:2015-06-23
眾籌咖啡“第一春”時,咖啡店嫁接眾籌的新商業模式受到熱捧,全國各地不少眾籌咖啡館開門迎客。從哈爾濱的“很多人”到武漢的“CC美咖”,都成為一時的樣本,讓人熱血沸騰。
不過,這股熱情很快就被潑了冷水。CC美咖運營6個月就宣布“關門”。此后,眾籌咖啡形成“倒閉潮”。
“第二春”時,孵化器咖啡館則是“改革牛”,通過政策補貼,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強大氣場。至于賣咖啡,那也只是個名字。
靠眾籌賣咖啡掙錢就是個“白日夢”?
眾籌咖啡一度火爆到沒有理智,幾十號人,湊了份子,就把咖啡館開起來了。
人家星巴克經營幾十年的經驗,在眾籌的熱情之下,都不是個事兒了。眾籌咖啡從調研、選址、裝修風格、卡座設計,甚至到運營決策,都被簡單化為“門,一開一關”。
這股熱風,頗有席卷天下之勢,全國各地不少眾籌咖啡館開門迎客。從哈爾濱的“很多人”到武漢的“CC美咖”,都成為一時的樣本,讓人熱血沸騰。
不到6個月,這股熱情就被潑了冷水。CC美咖高調宣布“關門”,全國各地的“很多人”咖啡,也都悄然謝幕。
然后就是各種反思,大體歸結為這幾個原因:
一、缺乏運營能力;
二、股權平均,決策慢;
三、產品線太單一;
四、租金太高……
很多人的反思依然把問題歸結為經營能力,這就使一些人依然堅信,眾籌咖啡模式沒有問題。在內參君看來,這真跟操作水平沒啥關系,因為賣咖啡真的就不是眾籌咖啡的出路。
來個狠點兒的信息:在全國創業咖啡聯盟里,幾百家眾籌咖啡,贏利的只有一家。
你知道這唯一的一家,是如何贏利的嗎?——它只有一名專職人員,服務員都是實習大學生。
殘酷吧!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眾籌咖啡,無論定位文藝咖啡,還是定位創業咖啡,單純依靠賣咖啡贏利,都是在做白日夢。
眾籌咖啡轉身“孵化器”成功的倒不少
賣咖啡的,都被清除出場了,留下來的,都是在賣資源,也就是轉身成為了“孵化器”。
眾籌標桿“1898咖啡”,背靠北大校友創業聯合會,擁有200位上市公司老板股東,賣咖啡也僅是持平。
但是,依托背后強大的資源,目前已變成一個孵化器、一個小型的交易所,延伸出了更多的眾籌組織,如金融客咖啡、若水合投、佳美口腔兒童口腔醫院等。
同樣成功的,還有3W咖啡。這也是眾籌創業模式的成功案例,現在也已經轉型成為孵化器。
3W咖啡孵化的拉手招聘網可以為團隊尋找各類人才,如果要推出新產品,旗下的三大不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可以為團隊提供媒體公關服務,包括召開新聞發布會、策劃今后的市場推廣方案等。
更重要的是,天使投資人在這里尋找有市場潛力的初創團隊,3W咖啡的股東們為團隊授道解惑。
轉型成為孵化器,3W咖啡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態鏈”:咖啡館、孵化器NextBig、拉勾招聘網、三大不六文化傳播公司,每個部分都獨立核算。
現在是明白了吧,眾籌咖啡只是一個引子,一個線下載體,如何發掘優秀企業和人才,孵化出好項目,源源不斷地吸引投資人,這才是終極目標。
比如,3W咖啡孵化器基金NextBig已經孵化了20多個項目,19個項目拿到天使投資,大多數項目都已完成一輪融資,正在籌備二輪融資。NextBig 為每個創業團隊提供50萬的種子基金,置換5%到10%的初始股權。
來源:餐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