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我們將這樣“拯救”
來源:網絡
去年底,中央作出“八項規定”及“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重要部署,其意義重大,這對于我黨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廉潔從政、密切聯系群眾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據商務部2013年1、2月我國商務運行情況數據顯示,自去年底貫徹中央此重要部署后餐飲消費回落明顯,為2003年7月以來新低。兩會期間,餐飲界代表的提案議案均緊密圍繞餐飲業現狀。
商務部最新報告顯示,2013年前兩個月餐飲收入增長8.4%,比上年同期放緩4.9個百分點。特別是大型中高端餐飲銷售下滑明顯,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同比下降3.3%。
部分省市餐飲增速下滑態勢更加明顯。北京市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2%,餐飲收入實現141億,同比下降3%,1、2月份,銀川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20家餐飲企業中,共實現營業收入4420萬元,同比下降25%。從2005年以來的經驗來看,年度行業增速基本高于1—2月增速1個百分點,2012年僅高出0.3個百分點。按此情形發展下去,完成2013年26000億元,增長14%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面對如此嚴峻的餐飲行業現狀,兩會期間餐飲界代表紛紛提案獻策,呼吁政府降低餐飲業稅費、推動中餐“走出去”、興建“中華飲食文化博物館”等。
降低餐飲業稅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餐飲業取得了迅猛發展,在活躍市場、滿足民生需要,吸納就業、維護社會穩定,貢獻稅收、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壓力增大,餐飲業經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度全國餐飲收入23282.7億元,僅比2003年“非典之年”的11.6%高2個百分點。
餐飲業在貫徹落實“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行動中表現積極,企業經營面臨更大挑戰。眾多企業在強化內功、“轉型升級”方面不斷探索,但是收效甚微,迫切需要外部環境的改善,調動發展積極性。
中國烹飪協會針對全國十家大型連鎖企業的稅費繳納情況不完全統計表明,餐飲企業普遍繳納的稅種有12項,而各地征收的費用種類高達34種,涉及治安聯防費、河道管理費、人防建設費、綠化植樹費等諸多種類,并呈現出增多的趨勢。不同規模檔次、品牌知名度不同的餐飲企業所繳納的費用差別很大,普遍表現為知名度越高、規范性越強的企業,繳納的費用就越多。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一級烹飪評委許菊云的提案就是圍繞這一觀點展開的。許菊云認為,近年餐飲企業的運營"餐飲成本" 成本上升很快,利潤率普遍下降。如果說房租、食材、勞動力等方面的價格上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可逆轉的話,餐飲業稅費的增加則需要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
許菊云表示,首先,餐飲企業除了在滿足民生需要、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數方面貢獻巨大以外,它的重要作用還包括“服務三農”、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即:企業帶品牌下鄉,服務新農村建設;帶農副產品進城,推進農業產業化;帶農民工進城,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因此,議案建議,正確認識餐飲業作為民生產業的地位與貢獻。
另一方面,在宏觀政策上,應該樹立“高新技術企業養稅、勞動密集型企業養人”的觀念,減少對餐飲業稅費的依賴,放水養魚,加大對餐飲行業的扶持力度,支持餐飲行業做大做強。建議對當前餐飲業征收的營業稅從5%降低到3%,或者在開展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面,將餐飲業作為獨立的行業予以考慮,作為小規模納稅人采取簡易征收的方式對待,且對餐飲企業經營的早餐予以免稅,讓利于民。另外,對各地強加于餐飲企業的各項收費,要“一刀切”地予以取消。
推動中餐走出去
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中國餐飲業也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速,但國家有關部門對餐飲業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雖然商務部在《促進餐飲業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中餐走出去,但一直缺乏具體措施,社會各界對弘揚中國飲食文化、推動中餐走出去呼聲日漸高漲。
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海外存在的大量中餐館多是早期華人移民謀生的手段,普遍規模較小、專業人才缺乏、菜點品種單一、風味質量參差不齊,不僅無法充分表達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而且也無法真實展現中餐營養健康的科學形象,嚴重影響外國人對中餐的正確認識。
一些企業開始開拓國際市場,但由于國內企業對海外政策法規、社會文化及餐飲市場不了解,使得企業前期投資論證成本很高,加上人員簽證難、原料出口通關難,后期管理成本與人力費用高,海外門店很難獨立發展,盈利能力普遍較弱。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狗不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彥森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首先要成立專門組織,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目前中國餐飲企業走出去基本停留在口頭上,缺乏實際行動,今后應借鑒日本、韓國的做法,設立專門推廣機構,組織包括中餐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球巡展、孔子學院交流在內的諸多活動,全面宣傳中餐、輸出中餐,擴大影響。
設立專項資金,統一宣傳推廣中餐,提升中餐的國際形象。張彥森說這個非常重要。可借鑒中國機電商會等4家行業協會共同制作“中國制造”形象商業廣告在美國CNN播放的做法,由國家商務部牽頭和指導,以中國烹飪協會為主體,制作中餐與時俱進、注重文明、講究科學、營養美味的形象廣告,適時在歐美主流媒體播出與刊登,展現中餐的全新形象。另外,可組織國內優秀的餐飲企業與國外的商業地產商合作,采取店隨鋪走的方式,降低經營風險;也可以定期組織不同菜系、不同風味的企業,到聯合國[微博]總部、聯合國各下屬機構總部進行菜肴展賣,通過實際銷售擴大中餐的影響。
另外,要確立中餐標準,培訓相關人員。委托有關組織首先在主要發達國家及國際大都市開展中餐認證工作,通過認證使一批中餐館達到目前國內優秀中餐企業相應的水準。同時,通過培訓提高海外中餐業的從業人員的技藝和素質,進一步擴大中餐業在海外的數量并提高中餐業在海外的質量、品位和檔次。國僑辦曾組織類似活動,很受歡迎。
張彥森說,一定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外國游客對中餐的認知和了解。很多外國游客到中國吃的基本是大同小異的旅游餐,由于用餐時間簡短,也沒有專業的講解,很難認識和了解真正的中餐。今后可以委托協會及相關組織承接外國游客的餐飲活動,組織中餐表演、文化體驗等活動,加強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交流與滲透。
建中華飲食文化博物館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餐作為一張耀眼奪目的“國家名片”,海外中國餐館與外賣店遍地開花;宮保雞丁、咕?肉、魚香肉絲等中國菜風靡海外,深入人心,中國烹飪成為世界傳奇,中國美食成為全球時尚。資料記載,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大量的考古發現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于中華飲食文化的認識,某些方面甚至是顛覆性的。如甘肅喇家遺址出土的一碗距今4000年的喇家索面證明中國人發明了面條并帶給世界。然而對此國人卻知之甚少。最近公眾對魚翅的爭議引發的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思考,更是說明需要正確引導人們樹立健康文明的現代飲食觀。
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看來,目前我國有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電信[微博]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等行業(產業)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但尚未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飲食博物館對中國飲食文化予以全面展示,這與中國這一飲食文化大國形象與內涵嚴重不符。從另一角度來說,飲食類博物館的興建亦是對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有力措施。
目前,我國臺灣地區有類似的飲食博物館,世界上出現了一股為本國飲食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潮。由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和摩洛哥四國共同申報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墨西哥、土耳其的傳統美食和“法式烹飪”等都已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們的近鄰、深受中華飲食文化影響的日韓兩國也走在了我們前面,特別是去年日本文化審議會批準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傳統的日本料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此,在當前文化消費需求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背景下,以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是順應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必然之舉,是中餐走向世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實體。嚴琦如是表示。